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漯河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宁雅秋受访表示,按照开发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尽快推动贾湖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项目,借助国家级平台,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6.5万平方米,是距今9000—7500年前中国史前文化的重要遗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乃至世界音乐起源、稻作起源、酿酒起源、家畜起源、甲骨契刻及原始崇拜等领域的研究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为中华文明起源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史前人类文明的优秀代表,为同时期东亚地区的文化高峰,与西亚两河流域的同期文化相映生辉,在史前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评为二十世纪全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和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相继入选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 贾湖遗址历史悠久,1983年-202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此进行了9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6000余件,发现了最早的七声音阶骨笛、家猪驯养、水稻和大豆栽培、契刻符号、绿松石装饰物等一系列世界或中国之最,发现环壕、房址、墓葬、灰坑、陶窑等重要遗迹数以千计,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类之盛、制作之美、内涵之丰富,为全国其它同时期遗存所罕见。 “通过数十年来的考古研究,贾湖遗址极具中华文明探源价值。”宁雅秋表示,一是找到了裴李岗文化的主要源头。贾湖遗址的文化特征与裴李岗文化十分接近,如小口双耳壶、深腹罐、敞口圆底钵、鞋底状四足石磨盘、齿刃石镰等。但区别亦相当明显,如贾湖陶器群以喇叭形口折肩壶、凿形足鼎和三足钵为代表,裴李岗则以小口直颈圆腹壶、圆锥状足鼎和三足钵为代表等等,表现了同中存异的文化内涵。尽管裴李岗文化发达,但它仅仅表现的是一个阶段的原始文化面貌,在一个区域来说,尚未搭建起完整的发展框架。二是展现了淮河流域早期发达的新石器文化。贾湖文化的出现,把裴李岗文化推后,使贾湖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占据鳌头。文化内涵反映了贾湖文化是淮河上游一支成熟的新石器文化,由于目前在淮河流域或黄河流域还没有发现比贾湖文化更早的遗存,所以贾湖遗址的考古现象在诸多方面成了“之最”的代名词,其考古成果在学术界具有很大的震撼力,可以说,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切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三是展示了中国新石器文化中的多项之最。贾湖遗址创造了11项世界之最,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意义重大。分别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乐器(骨笛)、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世界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之一、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主要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契刻符号)、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纺织业起源地之一、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行为、世界上最早的鼎形器、世界上最早的绿松石装饰物、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大豆起源地,这些构成了一幅淮河上游新石器时代远古文化的绚丽画卷。 贾湖遗址孕育了诸多华夏文明的核心基因,为当地早期文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并带动了当地早期文明的发展和延续。这些,都表明了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摇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宁雅秋认为,由于当地考古研究力量薄弱,贾湖遗址文化研究阐释还存在一些问题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于贾湖文化的研究缺乏专业平台载体,贾湖文化学术研究阐释与其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还不相匹配。二是贾湖遗址开发展示利用力度不够,目前还有较多文化积淀丰富的重点区域未进行发掘,展示贾湖文化的现代化手段还不多。 对此,宁雅秋特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组织专门力量对贾湖遗址进行系统性研究。建议搭建专家学者研究平台,邀请贾湖文化研究领域的涉及学科领军人物牵头,整合国家和省市的力量成立专业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贾湖遗址进行系统性研究,充分论证贾湖遗址的重要地位、重要作用,切实做强学术支撑。同时,成立高规格实体机构,服务平台,持续发掘开发利用贾湖文化。 二是建议尽快将贾湖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项目。按照开发性保护、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建议尽快推动贾湖遗址纳入考古中国项目,借助国家级平台,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 三是加大贾湖遗址保护开发专项资金投入力度。贾湖遗址具有厚重的文化价值,蕴含巨大的精神财富,但保护开发缺乏资金支持,建议进一步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科研基地建设,深挖贾湖遗址深厚内涵。(杨昆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