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河南工业 首页 行业 文化 查看内容

古乐今“声”馆中藏

2024-7-17 10:30| 查看: 161| 评论: 0|原作者: 秦华|来自: 郑州日报

摘要: 原标题:我把郑州唱给你听系列报道 古乐今“声”馆中藏扫二维码观看视频核心提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郑风》到如今登封“会唱歌的村庄”,郑州从古至今就浸 ...
原标题:我把郑州唱给你听系列报道 古乐今“声”馆中藏
扫二维码 观看视频

核心提示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郑风》到如今登封“会唱歌的村庄”,郑州从古至今就浸润在音乐的滋养中,又不断创造新的音乐。展现“文化郑、年轻郑、国际郑、科技郑、服务郑”的多元魅力,郑州日报推出《我把郑州“唱”给你听》系列报道,从文艺的角度,把郑州“唱”给你听。

 演员曲裾深衣,环佩叮咚,仿佛古代乐师款款走来;钟鼓磬瑟、箫管琴笙,奏响古与今的“合唱”……进入暑期,位于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一楼的华夏古乐厅总是座无虚席。步入展厅,天籁古音绵绵不绝,金石之声清越飞扬,为大家展开了一幅可听、可看、可感的历史画卷。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是我省展示与传播古代音乐文化的特色品牌,成立24年来,乐团将一件件中原音乐文物、一首首文献中的乐谱、一个个历史的场景活化呈现,带给人们可以聆听的历史,以华夏正声的盛世重现,谱写着我们共同的音乐文化记忆。

天籁之音越古今

中原的古代音乐,像一条历史的长河,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已经走过了8000多年的沧桑岁月。如果说中国音乐史有源可溯的话,无疑应该从“中华第一笛”贾湖骨笛说起。

8000年前,贾湖骨笛吹响了文明最初的乐歌;8000年后,它理所当然成为华夏古乐团音乐文物复原演出的“主角”。

一曲史前骨笛与陶乐器组合节目《远古的回响》拉开了华夏古乐团演出的序幕,骨笛发出的旷远古声令每一位参观者动容、震撼。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是我国音乐考古史中出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实物,距今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位列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首,是华夏古乐团复原的首批音乐文物之一。

如何复制骨笛,并将骨笛的演奏舞台化呈现?这让华夏古乐团的老师伤透了脑筋。

 “首先是选材之难。最早我们复制的骨笛是用树脂、骨粉做的,外观、材质、音色都与真正的骨笛相去甚远。华夏古乐团团长霍锟介绍,直到2016年,乐团从一位藏族鹰笛手艺人那里找到了几根自然死亡的大型飞禽的骨头,其中一根,形状大小都和贾湖骨笛接近。

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适的选材,新的问题又来了:是按照现在的音乐审美去开孔,还是原封不动地根据原文物上的比例和位置开孔?乐团经过了数次实验,最终选择了后者。乐器复制出来以后,就开始了对骨笛演奏技法的创编及骨笛相关乐曲的工作,经过数年的磨合和技术更新,才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演出效果。霍锟说。

这只是华夏古乐团复活音乐文物的一个缩影,每一件音乐文物的复原之路,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从8000多年前的骨笛,到5000年前的陶埙,再到2000多年前的两周钟鼓磬瑟……截至目前,华夏古乐团复制研发了从史前至明清几十个品类的古代音乐文物,一件件文物跨越时空而来,为观众呈现一幅幅活色生香的音乐场景。

古乐新声悠远传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华夏礼仪之邦,待客之道,怎能少得了音乐?2000年,河南博物院组建华夏古乐团,希望以音乐文物为基础,对中原地区古代乐器、服饰、乐曲及演出场景进行复原和舞台演绎,带八方来宾聆听历史。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为华夏礼乐之邦,拥有丰富的音乐文物资源。河南博物院的音乐文物馆藏丰富,华夏古乐可以说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延伸,从展厅延伸到舞台进行艺术化的解读,不断拉近与大众的距离。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介绍,让文物起来,展览起来,让观众不仅能观看,还能聆听历史,是创建华夏古乐团的初心和梦想。

不同于别的乐团拿出乐器、翻开谱子就能登台表演,每一首华夏古乐精彩呈现的背后,无不饱含着艰辛的付出。为了更好地让文物起来,我们对中原地区的古代乐器、古代乐谱文献、历代服饰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研究和综合舞台化复原展演。我们必须自己动手对乐器文物进行仿制、复制、研制。而曲谱散落于各种古籍,需要自己查找、翻译、编制,常常是翻阅十多本古籍才能确定一首古曲。演出场景也需要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进行综合性、立体化的复原呈现。霍锟说,这些步骤,简简单单几个字就可以概括,而实际上,每一个细节都需要非常细致、严谨,都需要以匠心坚守、用心血浇灌。

回看来时路,霍锟感慨万千:曾经,乐团成员日夜研制,让贾湖骨笛、王孙诰编钟、骨排箫、陶埙、锦瑟等静静陈放在展柜中的文物,焕发新的艺术生命;为了将《念奴娇·赤壁怀古》搬上舞台,大家细抠每一个细节,激活了这一在古籍中的经典乐章;为了唱出《阳关三叠》的苍凉、豪迈,他特地跑到甘肃阳关遗址,登高望远寻找灵感……一路泥泞一路辙,一路繁花一路歌。这群中原古乐文化的传承者、守望者,以匠心守初心,辛勤地耕耘着,也幸福地收获着。

筚路蓝缕启山林,春华秋实结硕果。20多年来,华夏古乐团发掘、演奏了近200首乐曲,舞台呈现越来越美,收获了海内外观众的无数赞誉。从河南博物院到乡村大舞台,从国家大剧院到央视舞台,从国内到国外,这些年来,华夏古乐团以近万场的古代音乐复原展演,传承、传播着历史的乐音,在新时代奏响华夏正声出彩乐章。

创新之路不止步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华夏古乐厅里,随着古乐版《孤勇者》的韵律响起,观众不约而同地站起来,边唱边跟着打拍子,台上台下瞬时融为一体。

花式整活,华夏古乐团从不甘人后。从《诗经》《渔翁调》《七盘舞》到《欢乐颂》《烟花易冷》《凉凉》《孤勇者》,从编钟演奏、笙箫并奏到古典诗词吟诵、情景古乐……多年来,华夏古乐团从未停下创新创造的脚步,除了演奏古乐曲,乐团还尝试对世界名曲、影视音乐、游戏音乐、网络热曲等进行古乐化改编,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感受,曾多次在网上引起热议。

此外,近年来,华夏古乐团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舞台提升与网络传播,乐团承担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华夏古乐的数字化传播与应用等项目,在数字化传播与应用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比如,直播专题音乐会,在河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开设云端古乐厅,为古音乐插上翅膀……借用新技术,将悠悠古乐新声传到更远的远方。

如今,华夏古乐团已经成为河南博物院的网红”IP。而创新,他们永远在路上。近期,乐团正围绕着宋代音乐、诗经音乐做专题化排演,暑期还针对青少年推出研学、体验活动。下一步,乐团将继续积极融合创新,做好展、演结合,打造更多博物馆艺术精品。文化的传承、传播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我们要继续探索,让千年古乐飞入寻常百姓家霍锟说。

袅袅古音,情牵于心。这曲古与今的合唱,久久回荡在观众的耳畔。这首美妙绝伦的华夏正声,也常常回响于人们的心田……(记者 秦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