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绿色发展”成高频词。要实现“双碳”目标,降低绿色溢价是关键。绿色交易可以起到将排碳的负外部性内部化、稳步降低绿色溢价的重要作用。同时,碳核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条件,作为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碳核算账户是开展绿色交易的重要载体。 如何降低绿色溢价?如何更好推动碳账户建设,发挥其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围绕这些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 《金融时报》记者:近期,北京绿色交易所正式启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过程中,绿色交易所可以起到逐步把排碳的负外部性内部化、稳步降低绿色溢价两方面作用。什么是绿色溢价?如何降低绿色溢价? 王遥:所谓绿色溢价,就是零碳排放成本和传统能源成本的差。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在满足消费者同等效用的情况下,可实现碳中和的新产品与仍产生碳排放的原有产品之间的价格差。两者相比,若新产品的价格越高,则绿色溢价越高。实现碳中和的关键即在于降低绿色溢价。 降低绿色溢价,一方面,需要增加高碳企业的生产成本。例如,通过碳交易、碳税等碳定价方式增加高排碳能源的使用成本,降低经济主体使用高排碳能源的动力,倒逼企业在节能减排以及绿色发展方面发力。另一方面,需要降低绿色技术的成本,这一过程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绿色金融能在支持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零碳技术解决方案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等;通过绿色基金、碳基金、碳资产管理等创新绿色金融工具,服务零碳技术的开发与推广。人民银行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按照市场化原则,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领域内的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就是降低绿色溢价的有效手段之一。 《金融时报》记者:建设绿色交易市场对降低绿色溢价有什么意义?如何推动绿色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王遥:绿色交易市场的建立有助于发挥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可以将排碳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也可以稳步降低绿色溢价。价格机制的建立比较复杂,要让碳等成为可交易、可测量、可估值、可确权的具有金融属性的资产,就需要尽快完善绿色交易市场机制,逐步把负外部性内部化,助力我国绿色转型。 2022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对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作出部署,明确提出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市场化交易,探索建立初始分配、有偿使用、市场交易、纠纷解决、配套服务等制度。推动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推动绿色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绿色交易市场制度规则,完善跨区域绿色交易机制。一方面,应确立全国统一绿色交易市场的制度。通过建设全国性的绿色交易平台、加强市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等方式,解决各地因经济结构、交易规则、总量计算方法等不同导致无法进行跨区域交易等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如创新绿色金融工具;鼓励银行机构开发基于生态资源权益的抵质押融资产品和服务;加大对生态资源权益经营开发主体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等。同时,要加大对绿色交易市场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依法依规开展水权、用能权抵押等绿色信贷业务,激发绿色交易市场活力。 《金融时报》记者:碳账户是开展碳核算与绿色交易的重要载体,当前,企业碳账户已在电力等相关行业开展探索,您认为碳账户是否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建设碳账户还面临哪些问题? 王遥:碳账户在我国虽然早已开始了相关实践,但目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碳排放数据的采集与核算缺乏统一标准。现阶段,我国碳账户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在碳减排核算规则、数据获取及计量方面均未建立统一的方法与标准。各机构所采用的数据采集方式、计量模型及计算规则不具有权威性和通用性。二是当前碳账户数据应用缺乏互联互通机制。目前,无论是个人碳账户还是企业碳账户,均依靠各自平台独立存在,未在更高层面实现数据信息的互联、互通、互认、互享,更加难以实现碳减排相关权益的自由流通,使碳账户的应用场景失去了进一步创新的可能性。三是数据安全及风险管控缺乏机制保障。碳账户采集的数据覆盖个人生活及企业经营等众多社会生产经营问题,因此,数据安全不仅涉及公民隐私保护问题,也涉及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及平台公司在数据筛选利用等流转过程中的数据泄露风险。目前,在碳账户领域尚未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数据采集、流转、应用及存储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数据安全问题成为碳账户未来发展的一大掣肘。 在碳账户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在数据采集与核算等方面建设统一标准;另一方面也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特别是对于企业碳账户而言,应当在统一的采集与核算标准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碳排放基准值。应当鼓励企业多方建立积极的合作关系,支撑政府及金融机构配套差别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发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完善碳普惠激励机制,撬动更多力量以更大维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更好推动碳账户建设,发挥其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 王遥:未来,为了更好推动碳账户发展,发挥其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有关部门需要多方入手。 第一,采用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标准。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开展考核、谈判履约的重要依据。2022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针对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行全面工作部署,这对夯实碳排放数据基础、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建立国家或行业统一的数据库。应由国家或行业主管机构自上而下建立统一的、适用于全国或全行业的数据库体系,或将现有的、经过市场验证的较完善的碳账户数据库在经过政府背书后,推行至全国或全行业,以实现数据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提升碳账户背后“碳资产”的流动性。 第三,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及风险管控机制。有关部门应从数据开发利用的角度构建数据安全保障机制,积极运用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从制度和技术两方面强化数据采集与使用监管,保障数据安全。 |